口述:彭小枝
整理:白杨
我是远嫁,广东人。
当年我老公高中毕业时才十八岁,他只身一人到了广州,可巧的是,他所工作的厂子正好是我姑姑家开的。
而我,也在那里打暑假工。
老公比我大了三岁,他长得英俊潇洒,学习成绩也极好,尤其是在数学方面,简直就是个天才。
起初姑姑让他闲暇的时候帮忙辅导小表弟的数学作业。
随着表弟的学习成绩日渐提升,姑姑朋友家的孩子也都被送到了这边,我老公就成了专职的辅导老师,工资照发,但是姑姑却再也不让他去车间干活了。
我老公不但长得好看,智商高。
最重要的是他性格开朗,天天嘴角都是挂着一抹微笑,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烦恼一样,工作的时候极其严肃认真,但是玩起来他却像个大孩子一样可爱。
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特别喜欢他。
无论是邻居家孩子,还是姑姑朋友的孩子,大家都不叫他老师,我们都爱亲切地称呼他为哥哥。
老公的名字叫家扬。
我又和别人不一样。
称呼他的时候,我爱叫家扬哥。
似乎只有这样的称呼才能体现我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感。
对他的爱慕之情早就溢于了言表,所有的亲戚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他,已经喜欢到骨头里去了。
五年之后,我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。
决定结婚的时候,姑姑郑重其事地问我:你是真的考虑好要远嫁了吗?人生大事可不是儿戏啊!结婚也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,还要考虑到他的家庭,父母和亲人啊!
我肯定地回答:是的,我就是要嫁给他,不管多远,也不管他的家庭,父母是什么样子,我喜欢的是这个人,只要他对我好,我能拥有这个人就行了,足够了。
年轻时候的我,就像一只勇敢追爱的飞蛾,哪怕前面是一堆熊熊燃烧的烈火,宁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。
我已经打定了主意,这辈子非白家扬不嫁!生是他的人,死是他的鬼!
姑姑他们对我的义无反顾也是无可奈何。
实在是没办法了,就只好同意我们的婚事。
俗话说,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!
结婚后,我和家扬就回到了他的老家。
倒不是说婆家的条件有多么差。
他们家兄弟四个,三个哥哥都已经分家另过,现有的老房子是青砖黛瓦,独门小院,虽然说不上豪门大户,但是干干净净,清秀雅致,也是别有一番风味。
起初我还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。
亲戚朋友们也觉得我和别人家媳妇不一样,说话细声细气的,没有他们当地女人的豪爽和大气。
乡邻们一窝蜂地往婆婆家跑,我就像个刚出炉的洋娃娃,被大伙儿簇拥在中间。
现在回忆起来,那种感觉是很美好的。
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,我怀孕了。
怀孕的人本来就嘴刁,尤其是孕前期的时候 ,看见啥都没胃口,直犯恶心。
偏偏婆家的饭食却是那么的应付。
别人家咱不知道,但是我婆家早饭一般都是白面糊糊加馒头,顶多再调个小凉菜饿,凉拌洋葱或者黄瓜。
而且他们不坐桌子吃。
每到饭点的时候,公公和婆婆各自端着一碗饭,手里夹着个馒头就去外面了,要么在村口边吃边聊天,要么看去邻居家串着吃。
那白面糊糊跟浆糊一样,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却那么爱吃。
我吃不下去,无法入口,唯一的办法就是喝牛奶,天天喝,喝的我看见牛奶就想吐啊!
中午的饭就更没法说了。
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!
在我娘家,我们是可以一天三顿都吃大米饭炒菜的,而且我们爱煲汤,各种糖水和营养汤。
但是他们却根本就不吃这些。
人家中午就是以面条为主。
我给大家说说婆家人一年四季都是吃什么面条啊!
最好的饭就是卤面,把各种蔬菜加上肉一起搅拌 ,炒熟后再加上面条蒸一遍,为了好看,婆婆还爱放红辣椒和韭菜。
不知道为什么,我平日里其实不怎么讨厌韭菜的,但是怀孕后口味却完全变了 ,看见韭菜就犯晕,想吐,一口都吃不下。
婆婆做饭,一个是爱放韭菜,再就是爱放大蒜。
就像现在夏天太热的时候,他们懒得做饭,婆婆就会轧上一大盆面条,白花花地煮一盆,也不放青菜,直接捣点蒜泥,弄点蒜水子,往上面一浇,也不炒菜了,稀里糊涂就是一顿饭。
多么敷衍啊!
真不知道我老公是咋样长大的。
怀孕的时候,我实在是吃不下饭,就和婆婆商量:妈妈,你能不能单独给我蒸点米饭吃啊?我实在是吃不下面条和馒头了。
婆婆撇了撇嘴,小声嘀咕了几句:咋就嫩难伺候哩!天天喝着牛奶,吃着鸡蛋都不行,还非得要吃米饭,米饭有啥营养呢?
只给做了一顿米饭,还煮了锅夹生饭。
两个菜一个是韭菜炒鸡蛋,一个是蒜苔炒肉片。
反正是我不爱吃啥,她就偏偏要做啥。
好不容易熬过了前三个月,终于孕吐没那么厉害了,开始想吃饭了,可是家里依然是面条和馒头。
实在饿得没办法的时候 ,老公就开着三轮车带我去镇上吃饭。
有一家米饭盖浇饭的店,我最爱吃他们的青椒炒牛肉和白米饭,明明都是一样的米, 但是他们家的就是蒸的好吃,香喷喷的,就和我娘家的味道一样。
农村的饭都便宜,一餐盖浇饭不过八九块钱的样子。
老公看我爱吃,他就天天中午带着我过去吃。
婆家住在村尾,每次去镇上都得横穿过整个村子,就这样我俩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,亲戚和邻居们表面上夸着我老公疼媳妇,背地里却唧唧歪歪说我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媳妇太娇气,看看村里谁家不生孩子,谁家的媳妇不怀孕,难道都是不吃饭生下来的嘛!
说得我都想笑了。
咱算什么大城市啊!岂不知道都是农村人啊!
公公和婆婆最终也没有抵过村里人的流言蜚语,在我怀孕中期,五个多月的时候,他们请来了泥瓦匠,把院子从中间一劈为二,重新给我们修了新灶台,婆婆决绝地说:从此咱们就是两家人了,你们要是去镇上吃饭也不要从我的门口过,家分了,你们想吃啥就吃啥,哪怕是顿顿吃龙肉呢,俺也不稀罕。
我是个顶着大肚子的大肚婆啊!
那时候我老公才刚找了份帮人送货的工作,他一大早起床,中午带我吃顿饭,晚上都是很晚才回家的。
人生地不熟的,要是老公不在家,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
生活别提过得多郁闷了。
就在所有的亲戚朋友们远离,我一个人孤独无助的时候,住在邻村的姑奶奶却来了,她是我老公的亲姑姑,嫁在邻村,不远,步行二三十分钟就能到。
那时候姑奶奶已经七十出头,走路比较缓慢,但是会骑三轮车。
第一次到我家的时候,她装了大半筐子土鸡蛋,说:我还是刚知道你们分家了呢,这么年轻的娃娃,才刚结婚,就这说分就给分开过了啊!人家又不是本地人,吃不惯本地菜,这不是很正常吗?咋就娇气了?
姑奶奶给我带的大白米 ,还有一个老旧的电饭锅。
他们家自己种有蔬菜,天天给我蒸米饭,变着花样的做新鲜蔬菜吃。
有时候我老公回家晚了,她就直接不走了,住在我们家里陪伴我。
怀孕后期的四五个月,要不是有姑奶奶,我无法想象自己到底该怎么度过。
那些不懂的生理知识,还有第一次当妈妈的喜悦和恐惧,都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慢条斯理帮我开解的。
怀孕后期的时候,因为太担心肚子里的孩子不够健康,我就天天哭,稍微有点抑郁的倾向。
为了安慰我,姑奶奶就去跑附近的寺庙,那么大年龄了,一个人骑着三轮车来回跑,回来后就笑着告诉我:哎呦,今天的香着得可好了,你就放心吧!我都给娘娘说过了,保证送咱个好看又聪明的乖娃娃。
和姑奶奶一起度过了怀孕的中后期。
生孩子的时候,我公公婆婆都没有出面。
又是姑奶奶回自己村子里收购了几百个土鸡蛋,老人家对我说:闺女,咱们这农村都是这样的,坐月子不知道该吃点啥,土鸡蛋是稀罕物,你就多吃点,可别亏了身子啊!
我是流着眼泪吃了将近一周的土鸡蛋。
最后我娘家的姑姑和我妈他们才过来。
娘家人陪着我坐完月子就把我接走了,临走的时候,我和妈妈专程去了趟邻村的姑奶奶家,给老人买了两套新衣服和营养品,留了两千块钱,紧紧握着老人家的手说:姑奶奶,我要走了,但是我会经常联系您的,你要好好活着,一定要健健康康的,把我的电话记好,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。
那一刻,我已经对婆家的其他人死心。
唯有这位老人却成了我一生的牵挂。
现如今我们在广东开店,也买了自己的房子,姑奶奶的两个孙子也和我们在一起,都是做生意的。
我至少两天给她打一次电话,逢年过节必然会寄东西。
说也奇怪,老太太那么大年龄了,有时候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,但是如果几天听不到我的电话,她就会一个人默默念叨:枝枝呢,这是把我忘了吧!
可是我又如何能忘呢?
俗话说: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
在我最困难,最无助,除了老公,再无任何依靠的时候,是年迈的姑奶奶来到了我的身边,不光给我物质上的帮助,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依靠。
她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村老人,却能对我一个来自外乡的女孩子产生共情,没有和其他亲戚一样人云亦云,没说我娇气,没说我造作,不嫌我麻烦,义无反顾地帮助和支持我。
我有什么理由不牵挂她的晚年呢?
别说她现在是儿孙满堂了,即便是姑奶奶真的是个孤寡老人,只要有我在的一天,都不会让她老无所依。
不过总算是好人有好报,姑奶奶的儿女们都很孝顺,兄弟团结,妯娌和睦,一家人对老人都很好。
别人说:月子仇会记一辈子。
可是在我认为,月子恩更应该铭记于心。
人最感恩的就是在你困难的时候,能伸手拉一把的人。
希望我们家的姑奶奶能健康快乐,活到一百岁。
感谢您的支持!月子恩你遇见过吗?欢迎留言区聊天了。